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09:15:33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新闻

国内纺机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调整

发表时间:1/2/2003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竞争力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的根本所在。近十几年来,纺机业不少企业通过机制改革和产品结构调整已具备了一定竞争能力,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纺机产业结构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
  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表现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步伐将加快。近年来,大多数纺机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由于种种原因,原国有企业的体制弊端并未根除,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成为必然。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增强国有控股企业的竞争力,中小型企业的资本一部分可以国家继续控股,另一部分则可以民营化。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实践看,这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改制方式。
  民营企业将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前十年的情况看,纺机行业内的民营企业大体由几种情况组成:地方国有企业转制、乡镇集体企业转制、合股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其中以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发展最为迅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精工集团有限公司、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均是业内外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市场观念强、机制灵活,已在短期内发展成为大中型企业,有的成为上市公司,有的成为企业集团,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覆盖率逐年增加,其生产的毛纺、麻纺、丝绸成套设备,磨毛、起毛、拉毛设备,部分印染后整理设备和化纤倍捻设备等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剑杆织机、转杯纺纱机的产品水平及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其他纺机企业很快也将进入改革、改制、重组的高峰期。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发达国家的纺机制造企业由于当时政策的限制,再加上对我国情况还不够了解,进入我国市场时大多采取了通过代理、合资、合作或通过转让技术、以技术换市场等办法。经过十多年来对我国市场的了解,加上我国投资政策的变化,苏拉公司、立达公司、史陶比尔公司等国际知名的纺机制造商具备了进入我国市场的条件,纷纷设立了独资企业。这些企业以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进入我国市场后,迅速将其高档短纤倍捻机、高速多臂装置、高档织带机等推向市场。预计不久之后,不仅是成套设备或主机制造商,很多零部件和器材制造商也将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业者分析认为,国外公司选择在我国独立设厂至少可以降低加工成本,有利于增强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向亚洲的其他国家出口,故这一势头将加剧。